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的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生于金宣宗贞三年(),其兄为蒙哥,其弟有旭烈兀、阿里不哥。他是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之后,第五个登上大蒙古国大汗宝座的人物。同时,他又是元王朝的创建者,蒙古语尊为薛禅(意为贤者)皇帝,卒于至元三十一年(),庙号世祖。
忽必烈是在蒙金战争中出生并长大的,自幼就受到母亲的严格教育,崇尚汉文化。
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即大汗位,成为大蒙古国的第四代大汗。由于忽必烈在蒙哥的诸弟中,是最大的一个,又十分贤能,于是被蒙哥委任主管漠南汉地的军国庶事。次年,忽必烈移藩府于金莲川(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继续延请汉族儒士和官员,组成金莲川幕府,辅佐他治理汉地。他先后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今河北邢台)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年月,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征大理。他带刘秉忠、姚枢等随行,而由蒙古名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统率军队。十二月过黄河。第二年春,经盐州(今陕西定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来到六盘山。不久。蒙哥又把京兆(今陕西西安)分封忽必烈作份地。于是忽必烈让姚枢经营京兆,整顿吏治,立屯田,恢复农业生产,兴学校,使关陇地区出现大治的局面,成为忽必烈南下的重要基地。忽必烈任用汉人儒士治理汉地所取得的成就,加深了忽必烈对“附会汉法”的认识,同时,也因此得到了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与支持。年月,忽必烈率军进抵临洮,开始转战川滇,对南宋进行战略迂回。年月,忽必烈到达开平,召集忽里台,在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大合丹、末哥等以及赤因铁木儿、爪都、木华黎之后忽林池等人支持下,登上大汗宝座,后来改开平府为上都。
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标志着大蒙古国开始向元王朝的嬗变。他建元“中统”,确立了“祖述变通”的建国方针。在即位诏中,明确表示要在不损害蒙古贵族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加强“文治”。即所谓“稽列圣之洪规,请前代之定制”。换言之,就是以继承祖宗的陈规为前提,附会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大体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年二月,山东军阀李乘阿里不哥叛乱之机,在山东发动叛乱,攻占了益都和济南。忽必烈令诸王合必赤总督河南、河北、山东各地的蒙古军、汉军,迅速镇压了这次叛乱。但是,李叛乱,引起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果断措施,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诸侯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忽必烈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和对汉人的防范,同时在各级政权中,征用色目人分管事权,以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年八月,忽必烈又下诏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年十一月,下诏“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同年,又改中都(今北京)为大都,与上都相呼应,实行两京之制。至此,由大蒙古国向元王朝嬗变的过程基本完成。忽必烈以元王朝开国皇帝的面目,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年月,忽必烈发布伐宋诏书,任命左丞相伯颜与平章政事阿术统率万大军,水陆并进,大举伐宋。年初,攻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年,最后消灭流亡到崖山的南宋朝廷的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从而奠定了我国疆域的规模,为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开拓了道路。
忽必烈在灭南宋统一全国之后,本来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改革旧俗、附会汉法的积极因素逐渐减退,而保守、嗜利、黩武等消极因素却逐渐增长。当初投奔忽必烈,并在元王朝建立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汉人儒士、官僚,不是相继谢世,就是逐渐被冷落。回回人阿合马却受到重用,从主管财政,发展到年以后独揽朝政,引起汉人官僚的不满。忽必烈始终偏袒阿合马,终于在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重用卢世荣、桑哥理财,均以失败告终。这时忽必烈又热衷于征战,总想通过武力降服新的国家。于是,他把矛头指向日本、占城、安南、缅甸和爪哇,接二连三地派遣军队远征。这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不仅给邻国造成破坏,给邻国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而且劳民伤财,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对,最后无不以失败而告结束。就在忽必烈派出远征爪哇的军队无功而还后两年,即年,忽必烈病死在大都。
六、明清帝王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