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 [] ,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 [2] !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 [3] ,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4]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
是何言与:“是”,指示代词,指“子从父令可谓孝”。
争臣:敢于直言规劝的臣僚。“争”通“诤”。
令名:好名声。令,善,美好。曾子说:“诸如爱亲、敬亲、安亲、扬名于后世等等,已听过了老师的教诲,现在我想请教的是,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不可以称为孝呢?”
孔子说:“这算是什么话呢!这算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七人,天子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五人,诸侯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亡国;大夫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家臣三人,大夫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丢掉封邑;士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朋友,那么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声;父亲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儿子,那么他就不会陷入错误之中,干出不义的事情。所以,如果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做儿子的不能够不去劝谏;如果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做臣僚的不能够不去劝谏;面对不义的行为,一定要劝谏。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又哪里能算得上是孝呢!”
赏析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