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 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注释】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代著名散文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被世人并称“三苏”。他官职卑小,只当过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主簿。后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不久就死了。著有《嘉祐集》。管仲:名表吾,字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威公:即齐桓公。见本书《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注。因宋避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竖刁,为了进入宫廷做宦官,自割其生殖器;易牙,雍人,名巫,亦称雍巫,善于调味,相传曾烹其子为羹以献齐桓公;开方,卫公子,喜欢阿谀逢迎。管仲死后,这三人共同专权。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用:用事,当权。薨(hōnɡ):周代诸侯死称薨。五公子:指桓公的五个儿子,即公子武孟、公子昭(后立为孝公)、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加上无亏,为六公子。简公:齐简公,名壬,前484—481年在位,为左相田常所杀。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10)?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注释】 兆:征候,迹象。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期各国大夫,以善于知人著称。顾:但。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该族的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少正卯(?—前498):春秋时鲁国人。少正氏,名卯。一说少正是官名。“而其言乃不过曰”二句:管仲病,桓公问:“谁可为相者?”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何如?”仲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问开方,曰:“倍(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又问竖刁,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弹冠而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王吉字子阳,故称王阳。意思是说王、贡两人是好友,王吉做官,贡禹可以通过王吉引进也做官,因此他弹冠相庆。后用“弹冠相庆”比喻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絷(zhí):拴,系,捆住。匹夫:指普通老百姓。(10)数(shǔ):列举。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10),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11)。
【注释】 五伯(bà):同“五霸”。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威文:即齐桓公与晋文公。其臣:指晋文公(重耳)的大臣狐偃、赵衰、先轸等。狐偃、赵衰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又帮助他回国即位。先轸,又称原轸,初为晋国下军之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灵公:名夷皋,晋文公之孙,晋襄公之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即位后为孝公。袭:因袭,继承。老成人:指经验丰富而且通晓世事的人。仲之书:即《管子》。相传是管仲著作,实系后人伪托。共二十四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宾胥无:齐国的大夫。各疏其短:管仲病重时,向齐桓公说:“鲍叔之为人也好直,而不能以国强;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而不能以国诎。”(10)逆知:预知。逆,预先猜度。(11)诞谩:荒诞。
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释】 史(qiū):字子鱼,卫国的大夫。蘧(qú)伯玉:名瑗,卫国的贤大夫。弥子瑕:卫灵公宠幸的近臣。身后之谏:据《孔子家语》记载:史病,将死,对他的儿子说:“吾仕卫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他的儿子照办。卫灵公来吊丧,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这样。他的儿子把史临死时的话告诉灵公。灵公听了,就进用了蘧伯玉,疏远了弥子瑕。“萧何且死”二句:《史记·萧相国世家》载,萧何为丞相,与曹参向来关系不好,萧何患病,惠帝亲自去探望,问萧何,如果他死了,谁可以代替他当丞相。萧何说:你最了解。惠帝就问,曹参怎么样。萧何说:你选对了,我死后也没有遗恨了。萧何、曹参都是在秦末跟刘邦一同起义,推翻秦王朝建立汉王朝的大功臣。
【译文】 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排斥夷狄,在他的一生里,齐国经济富裕,兵力强盛,诸侯不敢反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掌权。桓公在内乱中死去,五个公子争夺君位。这祸殃蔓延开来,一直到简公的时候,齐国没有一个安宁的年份。
事业的成功,不是成功在成功的那天,一定有它的起因;灾祸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它发生的那天,也一定有它发生的迹象。所以齐国的安定,我不说是起于管仲,却说是起于鲍叔牙;等到它发生混乱动荡,我不说是起于竖刁、易牙、开方,却说是起于管仲。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他们固然是扰乱别人国家的人,但使用他们的是桓公啊。有了虞舜,然后才知道放逐四凶;有了孔子,然后才知道除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样的人呢?但是使桓公能够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重时,桓公问他谁可以当宰相。当这个时候,我认为管仲将要荐举天下的贤人来回答桓公,可是他的话却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人违反人情不能亲近而已。唉!管仲以为桓公当真能够不用这三个人么?管仲和桓公相处好多年了,也应当知道桓公的为人吧!桓公耳朵里不能够一时听不到音乐,眼睛里不能够一时看不到女色,如果不是这三个人,就没有人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他起初所以不任用他们,只不过因为有管仲罢了。如果一天没有了管仲,那么这三个人就可以弹着帽子,互相庆贺高升了。管仲认为临死前说的话,能够捆住桓公的手脚么?那齐国并不担心有这三个人,却担心没有管仲;有了管仲,那么这三个人就只是三个普通人罢了。如果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乏跟这三个人一流的人物么?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掉这三个人,可是其余的这种人,管仲能够全部列举出来除掉他们么?唉!管仲可以说是不知道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趁着桓公问话的时候,荐举天下的贤人来取代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可是齐国却不能说是没有管仲了。这三个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不说也可以明白啊!
五霸中间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盛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没有超过齐桓公,他的臣子又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因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够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充当诸侯的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然不贤,可是还有老成人存在呢。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它仅仅依靠一个管仲,可是管仲却已经死了。天下并不是没有贤能的人,然而虽有好的臣子却没有能够使用他们的君主。桓公在世的时候,竟说天下不再有管仲一样的人才,这样的话,我不相信呢。管仲的书《管子》里,有这样的记叙:管仲将要死的时候,论述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摆出他们各人的短处。这是他的心里,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够托付以国家的重任;而且又能预料自己将要死了。那么《管子》这部书实在荒诞,不值得相信。
我看史,因为不能进用蘧伯玉、去掉弥子瑕,所以才在死后用尸首劝谏;萧何快要死了,推荐曹参来取代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当这样啊!国家凭着一个人兴盛,凭着一个人灭亡;贤能的人不悲伤他自己的死亡,却忧虑他国家的衰败。所以一定要再有贤能的人接替,然后才能够死去。那个管仲,凭什么可以死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