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芜湖KTV招聘网 > 芜湖热点资讯 > 芜湖学习/知识 >  本章即直接承上章而来作者从理想社会的构想回到现实社会中来他所

本章即直接承上章而来作者从理想社会的构想回到现实社会中来他所

2022-10-06 01:17:38 发布 浏览 868 次

本章即直接承上章而来,作者从理想社会的构想回到现实社会中来,他所看到的是大道的废弃、诚信的不足、奸诈虚伪的萌生、道德的缺失等等,正是这些丑恶的现象导致了社会混乱。他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不合“大道”的,并不是值得赞美的东西。由于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大力提倡“仁、义、礼、智、信”,因此有些学者以为,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两个学派,道与儒在观念上是对立的,认为此章便是道家对儒学的一种批判,并以此作为《老子》晚于孔子儒学产生的证据。其实,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这里只是从其学说出发,客观地评论和剖析当时社会的现状,未必是有意与儒家作对。因为儒学的思想所继承的,正是由西周著名政治家周公旦所制定的一系列礼乐制度和价值观念,而这种礼乐制度和价值观念,到了春秋时期已经行不通了,才会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孔子希望能够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义”的学说,使这种现象得到纠正,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而老子则敏锐地洞察到以儒学这种办法救世,其实是行不通的,这在《史记·老子列传》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教训他的一段话里已经表达得十分清楚。本书中,老子只是总结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否定西周以来实行的一套治国法则。本章虽只是短短的八句,却和二章一样,列举出了相互对应的四对矛盾,只不过这里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现象,我们从中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老子深刻的辩证思想。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因为大道被废弃,才开始提倡“仁义”。王弼注云:“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及北大汉简本均在本章的四个“有”字前,有“安”(甲本安作“按”,同安)字,即“安有仁义”、“安有大伪”、“安有孝慈”、“安有忠臣”。“安”,为“乃”、“于是”之意。冯友兰云:“‘大道废,有仁义’,这并不是说人可以不仁不义,只是说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义,那是真仁义。至于由学习、训练得来的仁义,那就有模拟的成分,同自然而有的真仁义比较起来它就差一点,次一级了。《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哲学史新编》)

智慧出,有大伪:由于智谋的产生,才出现狡诈和虚伪。王弼注云:“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陈鼓应云:“‘大道废,有仁义’句下,帛书及通行本均衍‘智慧出,有大伪’句,郭店简本无此句,当据删。‘智慧出,有大伪’之衍出,当在战国中后期受到庄子后学中激烈派思想影响所致,妄增此句。则易使人将‘仁义’与‘大伪’并举,从而导致对仁义行为的否定。审察简本原义,却非贬抑‘仁义’、‘孝慈’、‘忠臣’。反之,认为在最美好的原始情境发生变化,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这时仁义孝慈的美德及正臣的节操,显得难能可贵。郭店简本本章为三个对等句,下章亦同是三个对等句,从句型与句义看,郭店简本较合祖本原貌。”(《老子今注今译》)但北大汉简本也有“智惠出,安有大伪”句,今仍存之。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家庭六亲不和睦,才知道是谁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看出所谓忠臣。王弼注云:“甚美之名生于大恶,所谓美恶同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

因为大道被废弃,才提倡起“仁义”;由于智谋的产生,才出现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不和睦,才知道是谁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看出所谓忠臣。

十九章

本章内容与上一章联系密切。新近出版的北大《老子》汉简中,十七、十八、十九三章合为一章,是有道理的,因其内容联系紧密。上一章指出当时社会的病态,本章提出解决的方法,便是去除仁义、圣智、巧利,因为它们是在大道废弃了后才出现的。因此,恢复大道的最好办法,就是恢复原有的秩序,恢复到人类社会早期的那种没有个人私欲,没有权谋欺诈的平等的社会状态。老子在本章中连用三个“绝”、“弃”,说明他对相关事类的极其厌恶的态度。他希望最后能够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返朴归真。关于文中所及的“圣”、“智”、“仁”、“义”、“巧”、“利”的概念及其内涵,詹剑峰在《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中认为,上述诸种概念,“其涵义绝不同于儒家或现代人脑中所有‘圣’、‘智’、‘慧’、‘学’等概念”,而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宗教迷信、奸巧诈伪,以及卜筮、巫守、图谶、堪舆等的前识、术数之学。例如“圣智”,《庄子·胠箧》篇中云:“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可知此处的所谓“圣”即是属于前识的内容。何谓前识,有不同理解,但此处应指前意识,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带有主观臆测性质的东西,因而它并不是科学的预测,而是类同于巫卜、神算一类的带宗教迷信的东西。它并不是科学的预测,自然应当抛弃。章太炎云:“夫不事前识,则卜筮废、图谶断,建除堪舆、相人之道默矣。巫守既绝,智术穿凿,亦因以废。”(转引自张松如《老子说解》)由此可知,这里所提出的“圣”、“智”、“仁”、“义”、“学”等概念,皆是统治者设立的用以愚弄民众的工具,弃之可也。老子提出要废除这些东西,正是对于当时那套腐朽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而不能反过来说成老子意在推行愚民政策。因此要弄清老子书中提出问题的出发点及当时的语境,才不会得出老子有意识地要使文明倒退,恢复到蒙昧时期。此说可供参考。又郭店楚简《老子》中“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写成“绝智弃辨”和“绝伪弃诈”,有学者怀疑今本中的文字改动或有可能是受庄子后学的影响而作的改动(《傅佩荣细说老子》),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