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如果凭空多出一千万的财富是否可以彻底改变人生呢?我想
2. 人如果凭空多出一千万的财富是否可以彻底改变人生呢?我想是不足以彻底改变人生的,因为他还是以其原本的气质、原本的格局、原本的心态去使用这一千万。人生有诸多的侥幸和横祸。这些侥幸和横祸都不会真正改变其生命的品质。
外在机缘的变化无法真正改变一个人。一个人要真正变化,只能靠这个人内在的变化。即便外在机缘影响到一个人,那也是由于外在机缘触发了他内在生命的转变。
如何改变内在生命呢?如何变化气质呢?那就须通过尽性的功夫。比如,人的本性是爱父母的。那么我原先不够爱父母的地方,我现在就努力去爱父母,这就是尽我们的本分,也就是尽性。不断地做尽性的功夫,不断地把自己内在的本性发挥出来,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随之改变。这就是“性能易命”。人之天分有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
人的天分各有不同,而谈论学习就不必去谈论天分了。
1. 人的天分不同,这里的天分,指的是对人生的领悟力。有的人,天生心思澄明,不容易被私欲蒙蔽良知。这类人很早就把握住了人生的方向,人生顺畅,容易获得极大的幸福和人生成就。这属于“生而知之”者,又叫做“生知安行”者。因这类人天生就容易把握天道,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就安身立命于天道上。有的人悟性差一点,但是通过学习,还是很容易明白依着道义而行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益的。这种人属于“学而知之”,又叫做“学知利行”者,通过学习,利于自己依照天道而行。这样的人,因为学习,人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再有一种是“困而知之”的人,这种人的天分更低一些,一定要到人生遇到很大困境时,才被逼着去体会天道。这种人又叫做“困知勉行”者,在遇到人生的困顿时,勉强自己努力践行道义。人的天分殊为不同,如果没有学,人各自依照自己的天分去生活,便会活出各自的命运。
2. 《中庸》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别人(生知安行者)一次就能够领悟,我(学知利行者)要经历一百次;人家十次就能领悟,我要一千次。如果我果真能依此道而行,那么即便再愚笨也会变得明白,即便再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中庸》讲:“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有人生知安行,有人学知利行,有人困知勉行,人的天分不同,但他们最终对人生的领悟是一样的(合于道),他们所达到的生命境界也是一样的(依道而行,获得人生最大的成就)。
3. 人如果学成,那么其言行就完全合于天道。这个时候,他处于任何位置,应对任何情形,都是由良知主宰。他是宰相,也是按照良知来做事,他是农夫,也是按照良知来做事。他们世俗的功业可能不同,但是他们生命的品质是一样的。邵康节讲:“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伐一局棋。”尧帝雍雍穆穆的礼乐教化,和饮三杯酒时所表现出的礼节,其力道是一样的;汤武征伐商纣王,其心力和对待一局棋是一样的。三杯酒和唐虞风化之盛,伐纣和下棋,在世俗看来,功业相差悬殊;而就当事人良知的运用而言,力道是一样的,皆是全力以赴。
陆象山先生说:“狮子抓兔,皆用全力。”狮子不管是捕猎大的动物,还是小的动物,它捕猎时都是全力扑上去。猎物不同,而其用心是一样的。
人的成就如何,功业如何,就在于人的一生是怎么过的。如果我是顶天立地过的,那我的一生就是顶天立地的。如若我患得患失地过,那我的一生就是患得患失的。外在的一切评鉴都不能论定我的人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的人生过得怎么样,只在我自己如何用心。由此看来,人如果学成,无论其境况如何如何,其生命都如往圣先贤一般光辉。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论天分,即是论个人的才智、个人的家境等等,也就是“人爵”;而论学,则是学忠信仁义,那就超越人爵了。在“天爵”上,我们的“命”完全是由我们自己“造”的。
- 自动化专业毕业考公务员能考哪些岗位[图]
- 如何转行做动画设计?[图]
- 职场人应该如何请假?[图]
- 求职供应链,面试官会问哪些问题?[图]
- 医助是什么工作[图]
- 咨询工程师报考条件有哪些?[图]
- 全媒体运营师报考条件[图]
- 汽车研发员求职信怎么写?[图]
- 资产评估岗位职责是什么?[图]
- 银行面试自我介绍的技巧[图]